日前,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四川大学承办的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线上答辩举行。由我校det365在线平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18级学生刘一带领的灾害风险管理团队完成的作品《地震重灾区村落避灾准备现状及能力提升研究:基于汶川和芦山地震重灾区的调查报告》入围国赛终审决赛,从全国千余项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最终荣获全国二等奖。
和衷共济,怀梦启程
谈及组队的初心,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给当时正在上小学的团队成员心里埋下了防震减灾的种子。怀着对科研的热忱和对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十位跨三个年级,农林经济管理、审计学和工商管理三个专业的同学走到了一起,在学院徐定德副教授的指导下组建起灾害风险管理研究团队。
2019年7月开始,团队将调研区域设在了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相关区县。为准确界定地震高风险区,在重灾区指标选择过程中团队参考了在山区灾害方面颇有建树的崔鹏院士团队的相关研究成果。为保证所得数据的科学性,团队采取一对一面谈的调研方式,对农户和村落进行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且对村民和村干部分开面谈,从两个角度了解情况。在此基础上,还与国土局的灾害管理人员进行采访,了解一些总体情况用于补充。为提高数据利用率,团队通过二元Logit回归模拟分析农户对灾害信息获取的渠道。
经过团队成员对汶川和芦山的4区县8乡镇16个地震重灾区村落具体327户农户走访调研后,团队成员敏锐地发现,地震重灾区的农户仍存在缺乏逻辑常识、避灾准备不足以及避灾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针对这些切入口,团队成员大量阅读现有文献,通过MATLAB、Stata、SPSS等软件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并作图分析,确定选题并开始尝试写作,历经两年半的时间里团队成员在研究基础上发表7篇SSCI论文和一篇CSCD论文,为完成调查报告打下坚实基础。
良师益友,相助成功
从重点培育团队的选拔,到高强度“连轴转”的校赛,再到成功斩获省级金奖,灾害风险管理研究团队一路走来离不开指导老师徐定德的大力支持。
国赛期间,徐定德持续为团队提出修改意见,给成员们拓展可能会出现的知识盲区,并指导团队不断完善项目。在专业上协助团队的同时,徐定德也及时给予团队成员支持与鼓励,为他们排解比赛伴随的心理压力。在第一次接受模拟答辩培训时,由于团队成员经验不足,答辩效果不尽人意。眼看比赛日期临近,团队成员不觉有些慌了阵脚。这些情况徐定德老师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晚便组织开会给团队加油打气并提出修改建议,“我们要重整旗鼓、继续努力。”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想要做好一个项目,需要集众人之力、借重任之智,一个团队里各个成员形成互补的优势越强,团队的竞争力也就会越强。团队里有的成员口齿表达能力出色,便胜任答辩的角色;有的成员统筹能力较强,便在团队起到组织成员的作用;其他成员在沟通协调能力、文字功底方面,计划管理能力突出,正因各位的齐心协力,加之徐定德老师的倾心帮助,团队成员共同合作完成了项目。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在陪伴他们比赛的路上我也在与学生们一起进步成长。从选题的确定、实地调研到调研报告的撰写,修改各个阶段专家老师的意见,学生们能持续进步与成长就是他们最大的收获和最好的表现。”徐定德在回顾本次比赛历程时如是说。
造福社会,砥砺前行
目前,研究成果已得到实际应用。团队成员广泛了解相关资讯,契合当地农村实际情况并结合国内外的优秀经验,编写印发了《地质安全手册》千余份。该安全手册广受好评,被发放至龙门山镇团山村、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湖北省秭归县扶贫开发办公室等地方和机构,获得了14个地方及机构的应用认证。同时,芦山县也借鉴调研成果,设立了综合减灾培训基地;渠县等广大地区也提供了更多防震减灾相关岗位。在2021年寒假,团队前往龙门山团山村组织逃生演习和文艺汇演。在组织逃生演习后,团队通过向山村村民和村干部发放问卷的方式对他们的避灾准备进行再一次评估,最终调查后发现,当地居民避灾准备较前一次调研提升25%。
团队成员还发放了其他应急用品,尝试从多个方面为村民们减小地震带来的伤害。考虑到当地村落中老人占大多数,团队成员设计了防震打油诗,以更接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方式加强他们的防灾避灾意识,了解相关措施。
通往国赛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挑战杯”让团队成员从开始一窍不通,一步步学习、成长,在收获快乐、友谊的同时,更浓厚了学习和科研的兴趣。目前,团队成员庄林妹、曾宣烨、卿晨都已在各自的领域继续深造,张紫桐、杨欢欣、吴姣姣、刘一等也均已保研至自己理想的学府。
“路漫漫其修远兮”,“挑战杯”让他们对现代农业农村、地域性防灾避灾、农村区域经济等前沿热点有了更为系统的认识和思考,未来他们还将在徐定德老师的指导下继续拓展研究深度、完善体系建设,与成都山地所、高新减灾研究所合作联动,协助开展线上线下法规教育、科普教育等活动,增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争取为我国灾害风险管理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