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新闻中心

陈煜:素履以往一苇以航

2021年12月15日    作者:王煜翔 何佳璟 审稿:李冬梅阅读量:


个人简介:陈煜,四川农业大学det365在线平台农业经济管理专业2020级博士生。曾获四川省综合素质A级证书、博士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优秀研究生等荣誉。先后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CSSCI期刊发表论文2篇。以第九参与人身份主研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21年11月,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源于热爱,持于坚毅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当陈煜决定踏上钻研科研学术这条路时,便明白随之而来的是艰辛和孤独。尽管如此她仍毅然坚持。在她看来,科研工作是在和全世界最聪明的那群人齐头并进,研究的是对全人类来说最难的那部分问题。

很多时候周围大部分朋友不理解她在做什么,而在出成果之前,她也并不确定前路还有多少艰难险阻。2014年,陈煜本科便就读于川农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六年后,她的第一篇期刊论文才正式发表。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支撑着她的是不甘和证明自己的渴望。陈煜曾在2019年向一家英文刊社投稿了自己第一篇全英论文。尽管她为之努力了半年,这篇稿子还是被拒绝了。“我非常感谢那位拒绝我的专家,他给我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陈煜认真地道,“他很客观地评价说,‘一个有趣的研究主题会受到研究人员能力的限制,很遗憾,这篇文章就是这样。’”虽然没有得到认可,但这颗不服输的种子一直埋藏在她的内心。2020年,用整整一年时间来沉淀准备,陈煜重新撰写了这篇论文并再次投稿。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次,她的论文终于被成功选中并发表。

由于学业繁重,在学习的道路上难免会有难以排解的情绪与压力。每当此时,陈煜会选择跑步锻炼,或跟导师、朋辈交流谈心,从他们的身上获取真挚的开导与前进的动力。“中间这样长的时间,看着身边同学陆续收到论文录取邮件,坦白说,那种时候心里特别羡慕,也不知道这样的一天什么时候降临到自己身上。”那时的陈煜只能继续对着眼前的文献和那些天文数字般的数学公式不断给自己加油打气,幻想自己论文发出时满意的心情。最后再从憧憬中回到现实,冲一杯咖啡,回到电脑面前继续奋斗。

“鲜花和掌声只是最后一刻的光鲜,而前面这样残酷又孤独的路,才是学术研究的常态。”陈煜说,“只有真正的热爱,才能够让我们在一次次挫折、泄气的时候,一次次咬牙坚持下去。”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陈煜在自己的获奖心得中引用到这句话,她认为踏实、勤奋、努力是所有以学术为志业的研究者必须坚持的品格。

学术研究没有捷径,是否仔细跟进最新研究、了解最新的时事政策、掌握所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其中付出的汗水和努力也都会清楚地呈现在研究结果里。博士第一年,陈煜选修了一门自然科学专业课程,任课老师曾向大家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大年三十,在学校吃完饭就又跑实验室盯仪器,生怕就错过了什么。这给陈煜带来了很大触动,她说:“这也许便是川农科研人坚持不懈的精神吧!我也很想在大年三十的校园里走一圈,去亲眼看看,一定不止一个亮着灯的实验室里有正在奋斗的科研人。”“老师、前辈们都如此垂范其学术工作上的毅力,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刚刚踏上学术之路的博士生呢?”陈煜语气坚定地道。

曾看到过很多人分享的成功经验,陈煜发现每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一段不一样的奋斗经历,但又殊途同归。研究自然科学的为了一篇论文最后仅两行的结论,重复进行了上千次的实验;研究社会科学的对着几万组数据进行一一检查和筛选比对;研究水稻的一年300天以上都在田里……这佐证了任何成就都是由艰辛付出铸就的。而对于她个人而言,研究生阶段需要跟着老师们做课题,更相信实践的陈煜热衷调研,因此她接触到了许多书本、课堂上无法了解到的问题,这些宝贵的收获让她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

在陈煜的科研之路上,她一直秉持着钻研求索的态度。不少同学把“提问”看作一件为难事,认为这会暴露自己在知识上的匮乏,担心给老师或演讲者留下不好的印象。但陈煜不这么认为,她是一个热衷于在任何场合提问的人。“不知者无畏,我现在甚至很享受别人说我‘无知’”,陈煜笑道,“这代表我能更自由地提出我的疑问。”每一次的尝试和求索,每一次的修缮和斧正,都让她受益匪浅。在她看来,年轻最大的资本之一,便是可以允许拥有无数好奇和疑问,可以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表达自己想法的成本低到几乎可以忽略。“哪怕是一个除你以外所有人都知道的‘傻’问题,你提出来并得到了回答,那对你来说就是一个收获和进步。”陈煜如是说。

“批判”是学术的一个重要精神。尽管热爱请教提问,但陈煜不是一味选择完全采纳别人的意见。她认为,人文社科研究很多东西没有标准答案,没人能保证其观点永远正确。“真正一流的工作几乎没有在顶级刊物上发表,因为它们往往推翻了定论而不受人待见,评审员会提出很多负面的意见,其文章也上不了顶级刊物,但能够载入史册的研究却都是这种研究。年轻人不要轻易相信论文里写的东西,对于研究要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一直做到自己完全想通、完全认可为止。”国际著名的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的这句话让陈煜深受启发,由此认识到保持批判精神的重要性,不盲从于权威,尝试跳脱已有的固定思维,立志做出能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研究。

淡泊明志,见贤思齐

发表过两篇论文、获得国家奖学金及博士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等荣誉的陈煜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刚踏上学术之路的年轻人。“向身边优秀的老师们学习”

以第一作者在《自然-通讯》上发表论文,31岁就成为学校最年轻的二级岗教授的李明洲教授是陈煜的偶像,“尽管取得了了不起的成果,但他仍潜心在自己的科学世界里,推掉了所有采访,每天背着双肩包上课、做实验、写论文,在之后的五年又发表了两篇高质量文章。”在榜样的带动下,陈煜立志也成为一名淡泊名利、潜心事业的川农人。

回忆过去的七年多,陈煜与指导老师王芳接触的时间比父母都多,她被导师的丰厚才学、对专业学术的情怀以及人格魅力所折服。学习生活各种领域的知识是导师一点点传授的,她的性格以及为人也是导师所精心修剪栽培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陈煜说,正是恩师的春风化雨铸就了今天的自己。

天道酬勤,陈煜的奋斗与付出凝结成了丰厚的果实。她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发表论文一篇,影响因子为7.963,该文被SCI和SSCI双收录;在CSSCI期刊《农村经济》发表论文一篇;同时,她作为第九参与人也参与了导师负责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公共池塘资源理论的农业小型基础设施集体管护研究”,该项目已于2021年7月结题。

面对祝福赞美,她却依然恪守本心、不断前行。“应该如何保持最好的节奏,在学术上不断突破和超越?我想,这也是每个研究者都要面临的考验。”陈煜说。